清晨的阳光斜斜照进阳台,肥皂泡在水盆里闪着七彩的光。我把红领巾浸入水中,用力揉搓时,忽然发现清水渐渐泛起淡淡的红,像是被初升红日映照的朝霞。这抹红让我心头一颤,想起书包里那本《不屈的脊梁》,想起书中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抗日小英雄——王璞。
翻开书页,1940年的寒冬仿佛扑面而来。十二岁的王璞站在太行山脚下的野场村,棉袄补丁摞补丁,却把儿童团团长的臂章戴得笔挺。他带领小伙伴们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、查路条,防止敌人窜入;还经常帮助村干部拥军优属,进行文娱宣传,为八路军带路等,人们称他们是“小八路”。这些故事让我想起每天大课间时,同学们互相提醒佩戴红领巾的场景。与王璞他们“不怕困难、不怕敌人、顽强学习、坚决斗争”的英勇事迹相比,我们的日常显得多么苍白而安逸啊!
最让我揪心的是1943年5月7日那一日。日本鬼子包围了野场村,将躲藏在这里的100多个老百姓驱赶到一块埝地上,架起3挺机关枪,逼迫大家说出八路军的军用物资藏在何处。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人,终没有人出声。恼羞成怒的敌人鸣枪威胁,惊慌的人群开始骚动,而王璞却表现得非常镇定,他把周围的孩子拉得近些,低声鼓励大家不要理睬敌人。
“谁也不能说!”王璞的喊声穿透纸页,震得我眼眶发烫。敌人的枪响了,他和全村100多名乡亲倒在血泊里。我突然发现,此刻手里的红领巾红得刺眼——这鲜艳的颜色,原来是无数像王璞这样的小英雄用鲜血染成的啊!
红领巾上的水一滴一滴落下,像王璞他们流不完的血。以前总觉得红领巾只是每日上学必须戴的东西,有时还嫌它系起来麻烦。现在才明白,当我把红领巾平整地绕在脖子上,其实是在抚摸一段滚烫的历史;当我把红领巾打结系紧,是在和无数英雄的灵魂紧紧相拥。
记得去年参观烈士陵园,爸爸说墓碑上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年轻的生命。那时我不太懂,觉得烈士离我的生活很远。可王璞的故事让我知道,英雄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名字。他们也会在深夜站岗时困得直点头,却依然死死盯着漆黑的小路;也会在完成危险任务后,像得到糖果般开心地和伙伴炫耀自己的勇敢;相互约定“不吃鬼子糖,不上鬼子当”。如果生在那个年代,或许我就是和王璞一起站岗的小伙伴,或许我们会比赛谁爬消息树更快;会在山梁上踮着脚尖数八路军的行军队伍;会把捡到的弹壳悄悄攒在贴身的布兜里,听着它们碰撞出清脆的响声;会把捡到的弹壳悄悄攒在贴身的布兜里,听着它们碰撞出清脆的响声;会在月光下围坐在村头的碾子旁,听游击队员讲打鬼子的故事。
如今走在校园里,我总会不自觉地摸摸胸前的红领巾。以前觉得课堂四十分钟干坐着太枯燥,现在会想起王璞他们连安安静静读书都是奢望,就会立刻坐好认真听讲;以前抱怨数学题太难,现在想到王璞在战火中还要记清每一个秘密联络暗号,就又拿起笔继续演算。这小小的红领巾,好像有了神奇的力量。当我背诵长篇课文频频出错时,当我遇到数学难题想不出答案时,当我在英语朗诵比赛忘词而尴尬无助时,当我跑步累得想要放弃时,只要低头看看它,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。
夕阳西下,我把晾干的红领巾重新系在脖子上。微风拂过,红领巾轻轻飘动,像一面小小的旗帜。我知道,王璞小英雄虽然永远留在了十四岁,但他的精神化却作了千千万万条红领巾,飘扬在每一个中国少年的胸前。从今天起,我要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,用最真诚的心帮助身边的人,让红领巾永远鲜艳,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。